Monday, March 30, 2009

張炳良的擔憂

行政會議成員張炳良3月25日在《明報》論壇版上撰文,題為〈香港不再是香港?〉,不厭其煩地為大家上歷史課,提醒讀者香港自七、八十年代起經濟起飛的前因,以至回歸後首場亞洲金融風暴所引起的種種後果。綜觀作者的觀點,可用文中的兩句「回歸以來香港品牌之逐步褪色及香港身分和自我肯定之滑落,交織成一個複雜的港人情結和信心綜合症」講晒矣。

但為甚麼仍然糾纏於香港的身分、香港的認同這種地方主義,嘮嘮叨叨地說那些的時代終結、神話幻滅的話?

現在是甚麼時候了,不論求學問求知識還是求工作求事業,如果仍然圍困於小小的香港特區,不抬起頭把目光放遠的話,又怎能夠有所發展呢?

好,即使不那麼功利主義不那麼為個人利益着想,如果真的要協助香港搞好香港的話,那麼各個界別的有識兼有能之士真的不要老是緬懷舊日的足跡和那些老掉牙的經濟文化成就了,應該把重溫好夢的精力用來創出一番新天地:以前帶領過這裡攀高峰但今非昔比的行業,撤手不做,幹另外較不顯眼的那些;獨領風騷的巨星買少見少嗎,那為甚麼不可以有另一些性格和賣相的新星,為甚麼一定要走前人踏出來的路?否則,很容易會墮入只懂想當年的窠臼,一沉不起。就好像不時有些大學社會科學院的學者,會年復年地做一些尋找香港人的根、誰是香港人、香港人是甚麼之類的論文和活動或在報章上發表相關的文章,志在帶領學生沉溺在八、九十年代的黃金時代,稍嫌缺乏前瞻的本領。活像那間走不出本地文化的框框,只懂得把舊日的文化符號和港式粗言俗語製成商品,號稱設計大膽但實質觀念異常保守的某品牌一樣,悶得交關。

幫屬於年輕一族的大學生找工?繼續討論那個薪酬的底線?要製造出足夠的實習位?別忘了他們可是能力較高的一群,是精英分子,這個社會將來怎麼走,其實是由他們帶領和創造呢。

1 comment:

市場維京人 said...

可以參考分析員嘅告白。有時候,香港人可能亦太過妄自菲薄。

http://albertanalyst.blogspot.com/